近日,在陽春市圭崗鎮韓望生烈士紀念園,一場跨越時空的“重逢”讓無數人動容。來自山東淄博的韓氏后代,與陽春老區人民共同見證了一條走了75年的尋親路——在南粵大地與齊魯山川之間劃下動人的句號。
山東家人:四代人的執念,一封家書后的漫長等待
“一定要找到你二叔,帶他回家?!边@是韓家老一輩臨終的囑托。
1935年,年輕的韓望生(又名韓克儉)從山東桓臺縣出發奔赴遼寧,并于1945年9月參加八路軍,后參加遼沈戰役、渡江戰役等,4次負傷,多次立功并在火線上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來他任第四野戰軍41軍122師266團3營的連長。1950年3月17日,他寄回最后一封家書,提到自己在廣東陽春剿匪,此后音訊全無。直到1970年,家人才得知他已于1950年5月犧牲。
幾十年來,從韓克芹爺爺珍藏弟弟最后一封信,到韓波父輩多方打聽無果,這個家族四代人從未停止尋找。但由于信息模糊、山河阻隔,希望一次次燃起又一次次熄滅,成為全家人心中抹不掉的傷痛。
陽春人民:七十余載守護,紅色血脈里的深情厚誼
韓望生烈士墓碑上載:1950年5月上旬,韓望生所在部隊接到群眾報告,毗鄰的信宜雙垌大寨村有股百余人的殘匪,準備翻山前來襲擊陽春大朗鄉政府(今圭崗鎮大朗村委會)。韓望生帶領部隊連夜火速從陽春三甲沿著崎嶇山路急行軍趕往大寨村,把殘匪團團包圍并展開激烈戰斗,一舉殲滅了這股殘匪。戰斗中,沖鋒在前的韓望生不幸被殘匪子彈擊中胸部,搶救無效光榮犧牲,年僅32歲。
韓望生烈士的遺體被安葬于大朗村山崗上,當地黨組織嚴格保護墓地,村民世代把他當作親人祭奠。2019年,陽春市委市政府修葺墓園,建成烈士紀念園,成為紅色教育基地。
烈士長眠于此,但為他找到回家的路,成為陽春人民心中的牽掛。陽春市老區建設促進會、退役軍人事務局多方推進尋親工作,民間力量也主動加入。
雙向奔赴:愛心接力,照亮烈士忠魂的回家路
轉機始于一場跨省協作。去年,粵中縱隊后人陳立與朋友交談時得知,山東省淄博市的韓克儉烈士家人也正在尋找烈士犧牲和安葬的地點。陳立馬上跟有關人員取得聯系。根據烈士家屬提供的資料,除名字不同外,“韓克儉”和“韓望生”都姓“韓”,所在的部隊番號,犧牲時間、地點都一樣。據此推斷,“韓克儉”和“韓望生”很可能同為一個人! 漠陽江紅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李仕發為此深入挖掘剿匪史料;從小聽烈士戰斗故事長大的上垌村覃儉峰幾個月來翻山越嶺走訪知情老人,還赴廣東省軍區查閱原始檔案。
山東方面,“淄博紅”公益尋親志愿者鞏同英老師通過軍史縣志和走訪,提供了“韓克儉”又名“韓望生”的關鍵性線索。湖南王建騰、廣東韶關王志勇精準鏈接起“遼東參軍”的韓望生與“山東籍”韓克儉的履歷。
一條清晰的尋親鏈條在愛心人士手中逐漸織就。最終,所有線索指向同一人——韓望生就是韓克儉。
當韓波、韓秀紅等四位親屬首次站在墓前,按照家鄉習俗撒下“故鄉土”、帶走“英雄土”時,75年的思念與等待化作熱淚?!岸敔敚覀儊砜茨恕保唵蔚脑捳Z背后,是四代人鍥而不舍的尋找,也是一座城70余載的守護。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