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陽江海水魚產業大有可為。”9月1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陳松林在參加簽約儀式后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陽江地理優勢明顯、海洋資源豐富、產業基礎扎實,在全國海水種苗、海水魚養殖領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未來,陽江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資源,進一步發展壯大海水種苗和海水魚養殖產業鏈,推動整個海水魚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9月17日,陽江市政府與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攜手打造國家級種業創新與示范高地。圍繞南海暖水魚產業國家種業基地建設,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將制定種質資源收集與技術評價標準體系,主導開展種質鑒定、性狀解析和優異基因資源發掘與新種質資源開發利用等核心技術工作;建立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體系和海水種業示范推廣樣板區,搭建海水種業產業融合與交易平臺,助力南海暖水魚產業國家種業基地成為產業融合與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
目前,我市已成功創建7家省級水產良種場、1個市級海水種苗產業園,為海水種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陽江市作為廣東省海水養殖種業主產區之一,建有全省最大的海水魚苗生產基地,魚苗產量穩居全省首位,年產量占全省49.4%,具備建設南海暖水魚產業國家種業基地的區位和產業基礎。
“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將與陽江開展深度合作。”陳松林介紹,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擁有加工、產業經濟、遺傳改良、疾病防控、營養與飼料、養殖與環境控制等6個功能研究室,29個崗位科學家和19個綜合試驗站,集聚了國內海水魚產業領域的頂尖科研力量,具有雄厚的技術積累和人才優勢,將為陽江海水魚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技術支撐。
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和豐富的海水魚種質資源是陽江發展海水魚產業的優勢,而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擁有充足的人才資源,陳松林稱雙方的合作為優勢互補的“強強聯合”,此次合作將加快補足陽江海水魚種業發展面臨親本自主選育能力不足、育種關鍵技術應用有限、產學研協同機制尚未健全、全產業鏈融合深度不夠等短板,以科技賦能和體系化建設提升整體競爭力。
“目前,海水魚領域比較缺乏抗病性強和適合深遠海養殖的魚類品種。”陳松林表示,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在抗病海水苗種培育領域具有十分明顯的技術優勢;在開發新的海水魚養殖品種領域,特別是開發適合深遠海養殖的魚類品種方面技術十分成熟,如開發出的紅瓜子斑,生長快,成活率高,肉質鮮美,而且市場價值高,適合產業化養殖。將來,像紅瓜子斑等優質海水魚品種在陽江實現繁育和產業化養殖,將有效推動陽江海水魚產業提質增效,加快推進海洋牧場建設,打造“藍色糧倉”。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