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時值中秋佳節,江城區南恩街道龍津路縈繞著傳統節日的濃厚氣息。作為本地非遺符號的糖雞,與各式手工編織的中秋燈籠,共同點綴著龍津路一帶的攤位,也成為連接一代代陽江人的情感紐帶。記者走訪發現,這些承載吉祥寓意的手工藝品,正通過家族傳承與手工制作的方式,在當代生活中延續著中秋的文化記憶。
糖雞是陽江人中秋賞月時常備的過節食品,已成為重要的本土文化傳承載體。記者探訪發現,在龍津路一處掛著“陽江傳統糖雞賞月”招牌的攤位,正在售賣糖雞與佛仔餅。糖雞分大、中、小三種型號,有紅、橙、黃等多種顏色,造型除常見的雄雞外,還有麒麟、鯉魚等圖案。佛仔餅則分為有餡與無餡兩種。
“我家從清代就開始做糕餅,這門手藝傳到我這兒已有一百多年?!笔圪u人員李女士指著一旁的“陽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牌匾介紹道。她向記者講解了糖雞的制作流程:以白糖為主料,經熬糖、調色、注模、脫模、晾曬等工序制成?!靶垭u圖案最受歡迎,象征陽剛與吉祥,寄托著人們對家宅平安的美好祈愿?!崩钆空f話間,不斷有市民駐足挑選,端詳各色糖雞。
不僅是糖雞,龍津路上的手工燈籠同樣引人注目。一家喜慶用品店門口,琳瑯滿目的燈籠吸引著眾多家長和孩子。孩子們手捧燈籠愛不釋手,家長們則用鏡頭記錄這溫馨時刻。記者觀察到,該店售賣的燈籠種類豐富,既有亮片、木片與假花裝飾的款式,也不乏傳統手工款式。紅色圓形燈籠飾有吉祥紋樣和“花好月圓”等祝福語;紙藝燈籠繪著花卉、竹葉等自然圖案;還有將竹編技藝與中秋主題結合的款式,以竹編制成小籃、小船等造型,飾以毛絨兔頭和流蘇,呼應“玉兔”傳統意象。
據店主林女士介紹,除部分傳統燈籠外,其余燈籠均為店內人員手工編織。由于每只燈籠需耗時半小時以上,他們從幾個月前就開始做準備。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