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利益無小事,財產安全是大事。記者從市公安局獲悉,今年以來,全市公安機關強力推進被騙資金返還工作,已累計返還涉詐資金460萬余元,有效遏制犯罪蔓延,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
今年初,家住陽春市春城街道某小區的植某輕信網上“交錢即可辦理教師資格證”的虛假宣傳,結果證未辦成,錢款也難以追回。就在他為此懊惱之際,又在視頻平臺結識了一名冒充律師的網友,對方以“協助追回損失”為名,再次對其實施詐騙。1月22日,陽春市公安局反詐騙民警在工作中發現植某可能正遭遇詐騙,迅速介入處置,及時攔截涉案資金,最終為他挽回損失8.4萬余元。
2月18日,陽西縣的葉某接到一通冒充某社交軟件客服的詐騙電話,對方稱其曾開通的免費保險服務已到期,后續將每月自動扣取800元保費。葉某一聽要收費,便急于取消,遂按對方提示下載某App,并在不明網頁鏈接中輸入銀行卡號及密碼,還按指示在遠程操控軟件中進行了人臉識別。完成一系列操作后,葉某察覺異常,立即前往陽西縣公安局織乑派出所報警。市、縣兩級反詐騙中心第一時間介入,連夜研判被騙資金流向,迅速實施攔截,并在后續偵查中抓獲11名轉移涉詐資金的犯罪嫌疑人,成功為事主挽回損失147萬余元。
6月17日,陽西縣溪頭鎮的黃某在宿舍上網時,落入一個以“低投資高回報”為誘餌的投資返利陷阱。騙子誘騙其多次轉賬,直到黃某嘗試提現余額時,才意識到自己上當受騙。接到報警后,市、縣兩級反詐騙中心迅速響應,爭分奪秒啟動緊急止付程序,成功為事主挽回11萬余元。
記者從市反詐騙中心了解到,刷單返利類、虛假購物服務類、冒充電商物流客服類、貸款及代辦信用卡類、冒充公檢法及政府機關類是今年我市最高發的五大電信詐騙類型。對此,市反詐騙中心提醒,當前正值“雙十一”購物節期間,冒充電商物流客服等電詐案件頻發,市民若接到“客服來電或短信”,切記不輕信,先核查訂單情況,或官方電話核實;“雙倍退款、賬戶凍結、先轉錢激活”均是詐騙套路話術,不點擊陌生鏈接、不開啟“屏幕共享”、不發短信驗證碼,正規退款會退回原支付渠道,凡是要求“先墊錢、轉私人賬戶”的必是騙局。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