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陽西縣塘口鎮周南村委會長山安村看到,稻田里機聲隆隆、人影忙碌,植保無人機正沿著預定航線噴灑藥劑,平土機、起壟機在田間來回穿梭,呈現出一派繁忙的景象。“這500余畝富硒地終于不再荒著了,我的心里也踏實了。”站在田埂上,67歲的村民陳仲興指著眼前連片的稻田感慨道,村里像他這樣的老人很多,年紀大了干不動農活,眼看著土地撂荒。去年陳仲興把家里3畝閑置農田租給陽西縣社村合作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陽西社村公司”),一年有1000元租金,在村里做保潔員每月還能掙1800元,不僅盤活了土地,還多了一份收入。
綠色食品以“硒”為貴,而富硒土地正是陽西的產業優勢。作為“中國長壽之鄉”,陽西蘊藏著得天獨厚的富硒土壤資源,全縣天然富硒土壤占縣域面積37.3%。然而,在周南村,由于田塊零散、機械化程度低等問題,當地的富硒產業一直難以形成規模。
面對這一困境,市供銷社經過深入調研,于去年將周南村列入陽西縣“社村”合作首批試點村,以創新“訂單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模式破局,由陽西社村公司提供從播種、管理到收購、銷售等全流程服務,形成“供銷社+公司+村集體經濟”合作機制,讓寶貴的富硒土地重新煥發生機。
變革從土地整合開始。陽西社村公司總經理高加乾介紹,去年年底,在村委會的協調下,公司與340余戶村民達成協議,集中了500余畝零散農田,并配套建設灌溉渠系,引進烘干機、無人機和收割機等機械化設備,從耙田、育秧、田間管理到收購全鏈條介入,通過統一品種、統一管理,實現了富硒水稻規模化、標準化種植。
“我們不僅要解決土地撂荒問題,更要讓富硒土地‘流金淌銀’。”高加乾說,今年早造,公司以每公斤0.795元的價格收購珍桂矮水稻200余噸。眼下種植的300余畝晚造有機絲苗米長勢良好,預計畝產可達450公斤,產值約50萬元。同時,通過發展訂單農業、開發深加工產品,富硒大米的銷售價有望提升至每公斤2元以上。
如何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陽西社村公司聯合省、市供銷系統開展農技培訓600余人次,并配套建設了冷鏈物流系統,積極開拓農批市場渠道,發展大宗團購業務,構建起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立體化銷售網絡。
記者在塘口農村電商直播基地看到,農戶們正在熟練地打包發貨,一箱箱印著“陽硒優品”的農產品即將發往全國各地。“80后”新農人徐娟說,完善的冷鏈物流和立體銷售網絡,讓富硒農產品實現了“優質優價”。這季她們通過直播平臺賣出15萬公斤百香果,供不應求。
產業發展為村集體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今年我們利用14.54萬元預分紅村集體資金,流轉了130余畝土地建設供銷農場和共享農場。”周南村委會主任陳仲碩說,9月投入使用的供銷農場將成為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帶動農戶發展辣椒、甘薯等多元化富硒產業;共享農場計劃今年12月開放,將通過土地認領模式,推動農耕體驗與富硒文化融合發展。
從周南村起步,“社村合作”模式正在陽西遍地開花。目前,陽西社村公司營業收入超4000萬元,完成農業社會化服務簽約面積3萬余畝,發展糧食訂單種植1.6萬畝,推進10個供銷農場建設,試點藍圖正全面轉化為生動實踐。市供銷社有關負責人表示,將深入挖掘陽西縣富硒土地資源,聯動富硒農產品、上洋西瓜、儒洞荔枝、程村生蠔等特產,不斷健全“陽西+”區域農產品體系,助力“陽硒優品”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讓山水之鄉釀造的“陽西味道”飄香全國。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